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范文篇1
一、突出产业支撑,谋划城镇发展,构筑与特色产业互动的城镇体系。西峡是地处河南省西南边陲和八百里伏牛山腹地的一个深山县,全县总面积3454平方公里,其中山坡面积占80%以上,人口密度127人/平方公里,低于全国平均人口密度132人/平方公里。人口分散在鹳河谷地,不易集中。特殊的区位和复杂的地理环境,决定了西峡在推进城镇化时必须因地制宜,分类指导,突出特色,培强产业,形成产业支撑有力的特色城镇体系。因此,我们坚持选择具有本地资源特色、开发潜力大、市场前景广的发展项目,作为城镇产业发展的重点,培育形成了特色农业、中药制药、特钢及冶金辅料、汽车配件和生态旅游五大产业。并将这些产业与城镇基础设施一并规划,做到产业布局到什么地方,规划就跟进到什么地方,基础设施建设就延伸到什么地方。先后聘请北京大学编制了《西峡县绿色城镇体系建设规划》,聘请上海规划局修编了《西峡县城总体规划》,聘请国家林科院编制了《西峡县生态经济发展规划》。中心城区规划突出“山城、水城、绿城和新型工业城”的特色。小镇的规划主要依托自身的特色产业优势进行,根据经济区域布局和主导产业的分布,重点规划了回车、五里桥“城郊工贸型”,丹水、双龙“特色农业型”,太平镶、二郎坪“旅游配套型”和紫金、莲花、白羽“三产服务型”四种类型。目前,全县已呈现出特色产业蓬勃发展,城镇建设有序推进,特色产业与城镇互动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。
二、打造特色工业集中区,实现工业与城镇互动发展。坚持项目向园区集中、产业向沿线集中、人口向城镇集中,培育形成了中药制药、汽车配件、钢铁及冶金辅料、农产品加工四大支柱产业和宛药、龙成、西保三大龙头企业。依托县城郊区荒坡地,采取“一统一、两不变(县统一规划建设,乡镇项目税收和统计渠道不变)”的政策,在县城规划建设了民营生态工业园和宛药、西保、汉冶、通宇四个专业工业园区。同时,在产业基础好的丹水、西坪两个镇分别建设了特色工业小区,打造县域经济的发展平台。目前,县民营生态工业园拉大城市框架13平方公里,累计入园项目达120个,实现产值10亿多元,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1.6万人。2007年,全县工业总产值完成167亿元,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亿元,工业税收对财政的贡献份额达到60%以上,全县工业化率达到56.1%。特色工业的快速发展,为西峡积聚了财力,增加了城镇建设投入,也为城镇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。近年来,全县累计投入城镇建设资金10多亿元,其中财政投入8亿多元,仅2007年就投入1.6亿元,启动实施了城区路网建设、老城改造、新区建设、市场建设、水系改造和城市配套等六大市政建设工程及“五化工程”和“五大秩序”整治工程,使县城功能进一步完善,品位明显提升。
三、打造特色农业聚集带,实现特色农业与城镇互动发展。围绕支柱产业兴市建镇,使特色农业成为城镇建设的产业基础,城镇成为特色农业的依托。培育了以猕猴桃为主的林果业、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和以山茱萸为主的中药材三大特色产业。猕猴桃人工栽培面积,达到9万亩,面积和产量居全国第二位;食用菌达到8000万袋,是全国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县:中药材面积达到35万亩:山茱萸产量占全国的2/3。建设了县城特色农产品加工中心、西坪边贸中心、丹水贮藏中心和专业批发市场,形成了集生产、加工、销售为一体的特色农业聚集带。2007年,全县农业总产值完成27亿元,增长6.6%。“菌果药”特色产业占全县农业总产值、农民人均纯收入、农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达到62%、63%、61%。特色农业的蓬勃发展,促进了农民的分工、分业,加快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、集聚,繁荣了城镇市场。双龙、丁河、丹水等8大农产品专业市场年交易额达到15亿元以上。其中双龙香菇市场占地3.2平方公里,拥有800多家专业购销门店,30余家加工企业,常驻外地客商1000余人,带动了当地及周边地区1万多名农民长年从事香菇加工、分级、购销工作。年交易额10亿元左右,创汇达200万美元。
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范文篇2
1、要有科学规划。要牢固树立规划是法、规划是龙头、规划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的观点,切实抓好村镇规划的编制、实施和管理工作。在规划编制工作中,站位要高、定位要准、谋划要远,不仅要注重规划的系统性、完整性,更要在提升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,保证规划的科学性、系统性和可行性。去年以来,我县村镇规划工作进展很快,但科学合理、梯度发展的城镇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,要协助乡镇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新村,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做到因地制宜,注重特色,不搞“一个模式一刀切”,建设体现赣县客家风情和产业特色的人文新村、生态新村、社区新村、旅游新村和产业新村。扶持茅店、江口、吉埠、南塘、田村、白鹭、湖江、王母渡、韩坊、五云、沙地等一批牵动力强的中心乡镇、特色乡镇,改善城镇面貌,增强城镇凝聚力。
2、要有产业支撑。要把产业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,积极培育经济基础,大力发展二、三产业,做响沙地板鸭、阳埠腐竹、吉埠贡芋、田村密梨等品牌,通过产业的发展带动村镇发展,以村镇建设促进产业发展。充分利用小城镇连接城乡的区位优势,大力发展服务业,并大力推进教育、科技、文化、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,增强小城镇的服务功能,促进农村劳动力、资金、信息、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,带动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,吸引农村人口和农村非农产业向小城镇集中,推动一、二、三产业协调发展。
3、要有地方特色。一是注重产业特色。要充分考虑本地资源,大力推广“一乡一业”和“一村一品”,在产业特色上下功夫,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地方特色产业。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,要着力打造特色旅游小城镇。二是注重文化特色。重视和加强民族历史文化的保护、挖掘和利用,重视人文精神培养,不断丰富村镇的文化内涵和底蕴,营造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。三是注重建筑特色。要结合民族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,确定相对统一的建筑风格,体现本地历史、文化、民族特色。通过地方特色的培育,做到自然、人文景观与现代气息交相辉映,相辅相成,创造出既有地方特色,又有时代气息的新型村镇。
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范文篇3
经查阅文献,“特色小镇”一词第一次出现在1995年(张大明、叶家新《发挥乡镇资源优势建设特色小城镇》),第一次官方使用的是1996年中共昆山市委、市政府发表的《加快新型城镇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》文件中,应该说“特色小镇”是始于江苏、长于浙江、示范于浙贵。2016年3月,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》提出,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镇,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、产城融合、充满魅力的小城镇;2016年6月,住房部、发改委、财政部联合发出《关于开展特色小城镇培育工作的通知》,提出全面开展特色小镇的建设工作。至此,“特色小镇”在祖国大地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起来。
近年来,我市特色小镇建设也不甘落后,短短几年时间,取得了良好的进展。截至目前,全市812个乡镇中建成或者在建全国特色小镇13个、市级特色小城镇36个、市级特色小镇示范点50个,各区县又根据各自地方特色和资源禀赋建设或者确定区(县)级特色小镇若干,初步形成了以全国特色小镇为龙头,以市级特色小镇为重点,区县级特色小镇为补充,一般乡镇为基础的层次分明、结构合理、规模适度、功能互补的梯级城镇发展体系。特色小镇的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是一脉相承的,特色小镇的建设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示范效应和引领作用,而我市为打造出一批产城融合、集约紧凑、生态良好、功能完善、管理高效的特色小镇,付出了艰辛努力和取得了不菲成绩。但在规划建设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出现一些问题和消极因素。
二、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
1.思路模糊,缺乏科学缜密规划。有的地方不顾资源贫乏、经济基础薄弱的实际情况,靠人脉或者激情争取到宝贵的特色小镇指标,想急于出成果、出政绩,盲目跟风,造成同质化和千城一面现状;有的地方凭自我感觉、没有通盘考虑、谨慎决策进行高起点科学规划,没有深挖资源要素,浪费了人财物和良好的资源禀赋;有的地方对特色小镇的独特内涵把握不够,地方改革创新不足,跳不出传统的思维定势、路径依赖和体制束缚,市场作用发挥不够充分;而有的地方因领导变动频繁,规划朝令夕改,没有“从一而终”的理念。
2.产业不强,缺乏持续发展动力。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是发展特色产业,突出“一镇一品”。而当前部分小镇产业定位不明确,未能深入挖掘自身特色所在,特色小镇空有名头而产业特色不强。没有有效的特色产业或者主导产业作为支撑,产业与旅游功能、文化功能和社区功能就无法有效融合,进而产城融合发展也会成为空谈,商业模式也难以为继,特色小镇的“特”就无法持久,产业空心化最终会导致特色小镇空壳化。
3.融资困难,缺乏后续资金支持。特色小镇建设后续建设资金短缺或资金无法落实的问题,农民进入城镇,要有住房,要配套水、电、气、道路、排污等基础设施,还要享受教育、医疗、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和福利,也需要大量的后续资金。按照浙江等省市对特色小镇“原则上特色小镇投资应在3年内完成,第一年完成投资不少于10亿元”投资额度要求。按照这个标准,我们对特色小镇的建设投入严重不足,虽然政府给与了不少的专项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,但小镇在基础设施建设、人才引进、产业发展、项目推进等多方面都需要资本的投入,政府又缺乏撬动支点,招商引资能力弱、投融资平台作用小以及民间投资少。因此,小镇建设过程中资本的流动性较弱,特色小镇建设缺乏资本的支撑。
4.业态不足,缺乏八方人流集聚。已建成或者正在建设的特色小镇中,最让人尴尬的就是,有的小镇建筑特色鲜明,外观精致美观,基础设施比较完备,但业态差,没形成吃住娱购乐完整统一的链条,一二三产业不协调不配套,商业氛围不浓,人流量小,各方面人才供给瓶颈十分明显,小镇吸附能力差。而有的特色小镇战略定位有错,缺少商贸人流以及与特色文化有关的产业集支撑,没有强大的宣传广告的支撑引流和营销团队的打包引流。
三、我市特色小镇建设对策
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18年经济工作中,提出要“引导特色小镇健康发展”,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委联合印发了《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》。市发改委发出《有序推进特色小镇高质量健康发展有关事项通知》(以下简称“通知”),我市将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镇建设,并描绘出了其“特而强、聚而合、小而美、新而活”的崭新蓝图。
1.产业定位须准确
特色小镇定位,首先就是进行产业定位。产业是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内容。找准产业定位,合理规划,有助于打造出若干各具特色、主题鲜明的特色小镇。没有精准的产业定位,特色小镇就不会有生命力。如果说把项目比喻成特色小镇建设发展布局中的一个个点,那么,产业则是这个总体布局中的一根根线。串点成线、点线结合,才能最终构成为特色小镇建设的面。因此,从这个意义上说,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项目成功运作尚不意味相关工作的全部完成。“特而强、聚而合”主要就是从产业角度上说的,“特”就是主攻当地特色产业,而不是其它;“强”主要表现为围绕特色产业,加大投入,将特色产业培育成行业中的“单打冠军”;“聚”就是特色小镇一定要有产业、文化、旅游和社区四大功能的聚集;“合”就是四大功能都紧贴产业定位融合发展,而不是简单相加,生搬硬拼。如浙江黄岩“智能模具小镇”定位高端制造业,余杭“梦想小镇”定位于信息产业,贵州万州孙区家镇的“古道茶镇”定位古道与茶产业融合发展,南川区大观镇定位休闲观光农业等。
2.功能要素须齐全
党的报告明确提出,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,“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”。特色小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,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有效途径。建设特色小镇要围绕布局合理、发展集约、产业特色、企业创新、小镇绿色,突出产业、生态、品牌、文化、服务五大要素。一是必须产业为本。没有特色产业支撑,聚不起人气,造出的小镇就可能会变成“空镇”“荒镇”“鬼镇”。一个功能完善的特色小镇一定是一二三产业融合体和城乡复合体,既能增加有效供给,又能创造新的需求;既能带动工农业发展,又能带动乡村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;既能推动产业加快聚集,又能补齐新兴产业发展短板。二是必须生态为先。浙江的特色小镇之所以打造得比较成功,非常关键的一环就是坚持生态优先,注重环境保护。在特色小镇的建设、培育、实施各个阶段,必须把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放在首位。三是必须品牌为重。挖掘小镇品牌的核心要素,梳理小镇品牌的核心价值,科学定位小镇的品牌产业,是特色小镇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。四是必须文化为魂。推进特色小镇建设,不仅仅是基础设施的建设,更重要的是小镇灵魂的塑造——即以文化镇,发挥文化的引领、渗透、感召、辐射和凝聚作用。五是必须服务为要。这个服务,是广义的服务,要将吃住娱购乐一体贯通、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,服务一定专业专心专注,让消费者刻骨铭心。
3.规划设计须科学。
科学的、前瞻的、富有特色的规划编制是特色小镇建设成功的前提和先导。“坚持规划先行,科学编制特色小镇全域规划,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功能定位,把以人为本、尊重自然、传承历史、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规划过程,切实提升规划的前瞻性、科学性和操作性。”譬如民生之城——璧山,10多年前就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全域空间发展规划,实现“四规叠合”,以更加现代、前瞻、宽广和科学的眼光和标准进行定位,且一届接着一届干,效果显著。因此,在特色小镇规划过程中,一是要保持小镇特色的鲜明性。特色小镇的特质在于“特色”,其魅力也在于“特色”,其生命力同样在于“特色”。因此,保持小镇“特色”的鲜明性,是打造特色小镇的首要原则。二是要保持乡土气息的原生性和鲜活性。要用独特的自然风貌、生活习俗和人的生产劳动等社会性生态元素,诠释小镇文化传统。三是要保持小镇生态旅游功能和产业发展的融合性。只有将旅游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,才能为小镇生机与活力提供源源不断的经济支撑。四是要保持小镇规划的延续性。现代、科学和前瞻的规划一旦完成,必须一个规划干到底,一届接着一届干,保持小镇规划的延续性和持久性。
4.政策落地须到位
【特色产业发展规划(收集3篇) 】相关文章:
万圣节日记精选1(整理9篇) 2024-07-02
初二的日记精选1(整理9篇) 2024-07-01
打羽毛球日记精选1(整理9篇) 2024-06-28
[精选]包饺子日记(整理9篇) 2024-06-26
四年级日记5[精选](整理3篇) 2024-06-26
[精选]六年级日记(整理3篇) 2024-06-25
精选劳动的日记4(整理2篇) 2024-06-23
特色专业(收集3篇) 2024-07-03
特色产业发展规划(收集3篇) 2024-07-03
电脑迷作文(整理8篇) 2024-07-03